|
||||
|
||||
|
||||
|
首都科技安全内涵与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我中心承担的《首都科技安全内涵与监测体系构建研究》,目前已经形成初步研究成果。
一、科技安全
从普遍意义上讲,安全是一种状态,是免除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是指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的客观存在状态。安全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依附于某些主体的属性。当安全依附于个人时,是“人的安全”;当安全依附于世界时,是“世界安全”;当安全依附于国家时,是“国家安全”,当安全依附于某区域时,是“区域安全”。因此,安全最一般的理解是主体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
安全不能简单等同于实力、强度、绩效、竞争力,但于实力、强度、绩效、竞争力的减弱有密切联系,特别应注意的是与实力、强度、绩效、竞争力的相对减弱有密切联系。
安全的状态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物中都含有不安全的因素,都有存在危险的可能性,只是风险度很低而已。
即期安全是安全状态的重要表现,也是长期安全的基础。长期的安全状态虽是每一时段安全状态的组合,但并非每时段安全状态的简单组合或者是简单平均,而是每一不安全时段的延伸与深化,只有当期安全状态与上期比较发生变化才能判断当期安全状态是好转或是恶化。
安全有主观安全和客观安全之分。主观安全是依据自身感受的安全,同样的状态有些人感受很安全,有些人感受不安全,就主观安全而言多安全才算安全呢?只有当风险度可被主体接受时即为安全。客观安全指的是符合一定的客观安全标准的安全,在一定的安全标准之上称之为安全,否则就是不安全。
安全还有显性安全和隐性安全之分。显性安全指的是安全状态发生绝对数量的变化,表现为规模或水平明显的大起大落,并对安全状态构成明显的威胁。隐性安全指的是安全状态发生相对数量的变化,表现为结构性的高低起伏,且并不会对安全形成显著的破坏,因此常被人们所忽视。
显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显性安全状态明显减少,杞人忧天式的主观安全也逐步为人们所抛弃,相对安全、客观安全、隐性安全、建立在即期安全基础上的长期安全才是现实社会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自从人类文明国家诞生后,人类生存来自于自然力的威胁和危险逐渐减轻了,但对国家而言,开始更多地面临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等方面的威胁。从此传统安全的涵义发生了变化,安全主要指的就是国家安全。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针对国家安全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科技安全是新世纪以来随着非传统安全概念的提出而提出的有关国家或区域安全的新概念。
《新中国60年新词新语词典》指出,科技安全是一个概念的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具体定义时不能局限于科技系统,仅仅考虑国家科学技术实力的强弱,科技法规、政策的完善程度,科技工作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国家对科技系统的保护力度,还要考察国家是否能够抵御国外以科技手段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或企图、国家科学技术体系是否不受重大破坏或危害以及科学技术是否充分发挥了对国家安全的保障作用。
狭义的科技安全立足于科学技术系统自身的安全性。当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面临威胁或受到破坏时,就产生了所谓科技安全问题。因此,狭义的科技安全概念可采用已有的表述:科技安全表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体现了国际大环境下,国家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等手段,使国家科学技术系统既通过与国际环境的开放式作用和系统内部的协调运行达到功能优化,又保证该系统不招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并以此维护国家利益。狭义的科技安全是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特定的系统,以该系统功能发挥的程度和系统自身的安全状态来确定科技安全内涵的。在这个意义上,考察科技安全状态应主要侧重于四点: 一是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的强弱;二是国家的科技法规、政策完善程度;三是科技工作的运行机制是否有效;四是国家对科技系统的保护力度。
广义的科技安全则不仅限于关注科技系统,至少应考虑三个方面: 一是考察国家是否能够抵御国外以科技手段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或企图;二是考察国家科学技术体系是否不受重大破坏或危害;三是考察科学技术是否充分发挥了对国家安全的保障作用。广义科技安全表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由科学技术因素以及科学技术与国家安全因素的相关性所构成的国家安全的一种态势,这种态势描述了国家利益免受国外科技优势威胁的能力、国家在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障科学技术健康发展以及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的能力和国家以科技手段维护国家综合安全的能力。
可以看出,上述科技安全的广义概念包含了狭义概念。
二、首都科技安全
迄今为止未检索到有关区域科技安全的研究文献。显然,首都科技安全属于区域科技安全范畴,为全新的研究。
首都科技安全与国家科技安全具有可参照的共同点。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社会交往中心,特别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首都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科技安全关系着国家整体科技安全,首先科技实力的增强意味着国家科技实力的增强,首都科技的发展意味着国家科技的发展,首都科技活动的正常运行意味着国家科技活动的正常运行。
首都科技安全与国家科技安全又有明显的差别。
首先,安全主体不同。国家科技安全的主体为国家,首都科技安全的主体是北京。虽然北京将要建设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但北京科技安全只是国家科技安全的组成部分这一事实不能改变,既不能用国家科技安全代表北京科技安全,也不能用首都科技安全来替代整个国家的科技安全。
其次,科技安全的宗旨不同。国家科技安全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安全,表现为国家科技事业不受威胁、破坏的状态,不仅包括国家内部科技实力的保持和增长,同时也包括不受外部因素的约束、威胁和破坏。而站在首都北京的角度,既不存在自行对外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也不存在独立对外交往的职责和权力,因而不需要考虑科技安全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之间的联系,不需要考虑科技事业受外部因素约束、威胁、破坏的问题,而只需要考虑自身科技事业因国内其他区域的竞争受到削弱,或因自身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出现偏向,而造成创新能力下降,发展受到阻滞的状态。
因此,首都科技安全是基于国家科技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区域科技安全范畴。是在国家科技安全不受外部因素威胁、破坏的前提下,面对国内其他区域的竞争,首都科技事业不受削弱而造成创新能力下降,发展受到阻滞的状态。
从首都科技安全的外延看,它应包含科技环境安全、科技活动安全和科技合作安全。
科技环境安全。科技环境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的范围较广泛,如国际科技大环境及国家与社会共同营造的科技环境。就首都科技安全的外部环境而言,具有直接联系的应为与首都科技安全相联系的经济安全、人力资源安全、社会环境安全等。内部环境指科技活动所处的环境,如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的保障状况。首都科技事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科技环境,这是科技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
科技活动安全。反映科技活动状况可以分为科技活动投入和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活动投入指的是科技活动供给的状态,是科技活动的原动力,包括全社会和各领域科技活动人力投入和财力支持力度。科技供给安全是科技活动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科技活动产出状况也是反映科技活动安全的重要方面,包括专利、商标、论文和科技成果的产出规模和水平。科技活动安全是首都科技能力、发展、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首都科技安全的核心内容。
科技合作安全。科技活动不可能孤立进行,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的顺畅是科技合作安全的体现。科技合作安全包括国内科技合作安全和国外科技合作安全。国内科技安全包括区域间技术流动的畅通,技术成果市场化的通畅。国外科技合作安全包括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技术流动的畅通,技术成果市场化的通畅。
三、首都科技安全状态
从首都科技安全的状态看,它应是首都科技基本安全状态和首都科技安全相对安全状态的统一。
基本安全状态又称为动态安全,指的是与自身前期比较的一种安全状态。安全的感觉只能是从与近期的比较中产生,而不能从与过去较长期的比较中产生。这是因为科技安全具有刚性,只取决于本期与近期比较是否安全,而不取决于本期与某历史时期比较是否安全。例如某人第二年的收益超过第一年,他的安全感受会有所提升,但第三年他的收益只与第二年持平,他就不会有上年的安全感受。因此,基本安全即是从动态看当期首都科技安全状态与近期(上期)比较是否削弱从而造成科技活动能力下降,发展受到阻滞的情况出现。
相对安全状态又称为空间安全指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自身对安全的感觉。这就需要将首都科技安全放在与首都北京构成竞争态势的更大的空间中进行考察,如将首都北京放在全国的大系统中,或者放在沿海发达地区的系统中进行比较,以观察首都科技安全在外部竞争环境下受到削弱从而造成科技活动能力下降,发展受到阻滞的情况出现。当然,不同时期的空间安全同样也可采取与上期比较的方式形成环比空间安全序列。
总之,首都科技安全就是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的增强,与自身前期比较安全状态有所提升,与相关地区竞争中安全状态有所加强。首都科技非安全就是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的削弱,与自身前期比较安全状态有所下降,与相关地区竞争中安全状态有所弱化。
四、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1.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体系
依据前面的讨论,首都科技安全是基于国家科技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国家科技安全不受外部因素威胁、破坏的前提下,面对国内其他区域的竞争,首都科技活动不受削弱而造成创新能力下降,发展受到阻滞的状态。同样是科技安全,与国家科技安全不同,首都科技安全属于在一个主权国家内的区域科技安全,包括科技环境安全、科技活动安全和科技合作安全三方面内容,对首都科技安全的监测可以从动态安全和空间安全两个角度实施。
首先,依据前述首都科技安全的内容进行设计,提出如表所示的首都科技安全监测指标体系,包括三个维度、六个类型和39个监测指标。通过这一监测指标体系,可以构建各层级的动态科技安全指数和空间科技安全指数。
2.科技安全监测方法
在明确首都科技安全的内容和监测指标体系的前提下,可借鉴经济安全监测(经济景气监测)方法,建立科技安全监测系统,通过科技安全扩散指数来反映首都科技安全的状态。
依据前述的科技安全监测指标体系所示,科技安全监测是通过一系列监测指标的变动反映出来的,扩散指数为多监测指标测算和合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
在科技安全状态变化的任何一段时间内,各监测指标所表现出的状态都不尽相同,有些指标处于扩张状态,而有些指标处于收缩状态。所谓扩散指数又称为扩散率,它是在对各监测指标的变化进行测定的基础上所得到的在一定时点上处于扩张状态的监测指标(扩张指标)的百分比,即
如果用符号表示扩散指数,即为
其中:称为扩散指数;代表第i个指标在t时点的指标值;代表第i个指标在t-j时点的指标值,j的确定取决于我们进行比较的时点,若和前期比较,则j=1,若和前两期比较,则j=2,等等,也可以根据每个指标的不同特点而确定不同的比较基础;I为示性函数,它只取0、1和0.5三个值,若> ,则I等于1,若=,则I等于0.5,若<,则I等于0;N表示指标总数。
如果要更为客观地反映科技安全状态,还需要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计算加权扩散指数,即
其中:Wi为第i个指标的(须经归一化处理)权数。
在此需要说明,用于计算的基础指标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类型指标,如总量指标、增长量指标、速度指标,以及各种结构性指标等。在本研究中,D定义为两种类型:
在反映动态科技安全时,定义为发展速度指标,即计算期监测指标值与上期监测指标值的比较,即
在反映空间科技安全时,定义为结构指标,即计算期监测指标值与占更大空间的监测指标值的比较。
基于国内地区间差异较大,多数地区无能力与首都北京进行竞争的基本事实出发,依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中各地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的排序,选择前10位地区即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重庆、湖北、陕西、安徽的合计建立比较空间。
其中:为上述十个地区监测指标值合计。
扩散指数在安全监测或预警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扩散指数是由许多监测指标综合而成的,主要用于反映研究对象发展变动的方向、扩张或收缩程度及其过程的指标。在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将一些重要时点的扩散指数计算出来,就得到一个扩散指数的动态序列,把它画在图上则可以形象地表现出研究对象的动态发展过程。作为科技安全运行的晴雨表,它比任何单一指标所刻画的变化过程都更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如图1所示)。
其次,根据扩散指数的计算方法可知,扩散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00,它所显示的状态和一般指标的状态类似,可以归纳为四种状态:
当0<<50时,扩张的指标数少于收缩的指标数,但扩张的因素在不断生长,收缩的因素在逐步消失,安全态势在向扩张方向运动。这时,科技安全处于非安全状态向安全状态的过渡。
当50<<100时,扩张的指标数多于收缩的指标数,科技安全处于安全状态,随着向100的不断趋近,科技安全程度逐步提升。
当100>>50时,扩张的指标数仍然多于收缩的指标数,但扩散指数值在不断下降,这时科技安全处于安全状态后期,安全程度增长趋缓。
当50>>0时,扩张的指标数少于下降的指标数,安全态势正面临全面收缩的阶段,进入一个新的非安全的前期。
由以上论述可见,扩散指数一直是围绕着=50的水平线在上下运动,我们把这条直线叫作安全转折线。当>50时,科技安全处于安全空间;当< 50时,科技安全处于非安全空间。向上穿越安全转折线且=50的时点称为安全上转点;继续向上运动达到其峰值的时点称为最安全点;向下穿越安全转折线且=50的时点称为安全下转点;从=50向下回落达到谷底的时点称为最不安全点。这四个关键时点是和扩散指数反映的安全态势的四个阶段的划分相对应的,图1对扩散指数的安全态势做了形象的描述。
第三,扩散指数在每一阶段上变化持续的时间代表了科技安全态势在相应阶段扩散的速度,时间越长,扩散越慢。扩散指数在任一时点达到的数值代表了科技安全变动的程度和范围,其达到峰值(最安全点)或谷值(最不安全点)则说明科技安全扩张或收缩的极限。不同周期的峰值或谷值的比较可以说明科技安全或不安全的变化,其峰谷落差的比较则可以反映科技安全变化的剧烈程度。
第四,根据科技安全监测指标的性质及因果关系,可以把反映科技安全的监测指标指标划分为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反映科技安全环境的指标可看作先行指标,这些指标的扩张往往预示着科技安全环境的改善,科技安全良性发展的开始。反映科技活动的指标可看作同步指标,这些指标的上下波动往往与科技安全程度的同步。反映科技活动成果的指标可看作滞后指标,这些指标的变化往往预示着科技非安全状态即将结束。因此,可以分别计算先行指标、同步指标,以及滞后指标的扩散指数,为科技安全监测提供一个方便有效的工具,为科技安全分析、科技安全监测和评价提供定量化、规则化和科学化的途径。
如果为多层架构的科技安全监测指标体系,则需要从最低一级DI开始进行层层加权综合,在本研究中,是从各类型开始加权综合,得到各维度扩散指数:
维度扩散指数
之后,对各维度扩散指数进行综合,得到总扩散指数:
总扩散指数
通过上述测算后,可形成动态科技安全扩散指数体系和空间科技安全指数体系。这两个指数体系均为基于科技安全监测指标体系的测算,具有相同的架构,只是对科技安全状态度量的角度有所不同。
(资料来源: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