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GDP占全国超40%
3月18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北京发布了《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报告对涵盖我国157个地级以上城市,19.6%国土面积、82%GDP和63.07%人口的12个大型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进行了评估。
此份报告涉及的城市群,包括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海西(台湾海峡西岸)、成渝、 辽中南、哈(哈尔滨)长(长春)、长株潭、武汉和关中等12个城市群。
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各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位次大体保持稳定,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位列前两名,京津冀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不如山东半岛城市群,仅位列第四。
城市群的发展被认为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
2006年至2015年,12个城市群占全国GDP的比重从70.56%上升至82.03%,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所有城市群占全国经济份额的比重都有提升,反映出经济活动向城市群集中的趋势。
12个城市群按GDP总量排序分别是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海西、成渝、山东半岛、辽中南、哈长、长株潭、武汉和关中城市群。其中,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经济份额超过40%。
在人口层面,上述城市群占总人口的比重在十年间从61.12%上升至63.07%,增加了1.95个百分点。
人口集中主要发生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这三个城市群的人口增长了2.54%。且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最高。中央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其中稳就业要优先在这三个城市群施策。
报告采用了ACEP指数来衡量地区一体化水平,分别衡量经济集聚性、交通连接性、经济均等化水平和政策协同性。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一体化水平稳居第一梯队,ACEP指数分别为61.58和56.79。第二梯队是山东半岛、京津冀、中原和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得分在30-40分之间。
不同城市群一体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也存在区别。总体来看,经济积聚的贡献率达到55.75%,连接性的贡献占41.29%,经济均等化为1.5%,政策协同则只有1.46%。
在辽中南、珠三角等城市群,交通连接性贡献更大;在山东半岛、长株潭等城市群,经济积聚的贡献超过60%;长三角城市群的政策协同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达到了9.8%。
为何京津冀的一体化水平不及山东半岛的原因
主要是受制于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以及公共财政支出差距所反映的制度协同困难。未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要看两个关键变量,一是雄安新区能否发挥区域均衡发展的支点作用,二是京津冀与环渤海区域的山东半岛、辽中南城市群的协同。
雄安新区在前期暂时性、阶段性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建设之后,应该更多依靠市场的力量,发挥其周边地区的制造业等产业基础优势,引导形成产业链和生态,从而形成区域性的支点作用。
3月18日,中国区域科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告指出,城市群发展根本上来讲依靠市场力量。现在国家制定城市群规划,总的来讲要顺应城市群发展的市场规律,建立健全发挥市场力量在城市群发展中有效发挥的条件,引导城市群企业、个人和地方合理配置资源。
(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