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中国科技产出分析和科技创新形势研判
中国科技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和优势创新主体,是世界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与此同时,中国科技产出也存在缺口和不利因素,如科研院所的科技产出不足、领军型企业数量不足、科技产出的质量与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郭铁成在《国家治理》周刊撰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基于科技产出对中国科技创新形势的研判
1.中国论文和专利产出质量明显提升。中国国际论文总量在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之后,于2021年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而且总被引量大幅度增长,篇均被引次数也大幅度增长。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科技论文以量为主的增长阶段结束,开始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2022年(截至2022年10月)中国国际论文的总被引量的增长幅度首次超过30%,中国国际论文篇均被引次数提高了近1.5次,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小于0.4次。按这个势头发展,预计中国国际论文篇均被引次数将很快达到和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同时,中国发明专利质量也有很大提高。高价值发明专利超过发明专利有效量的四成,而且增速高达24.2%;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有效发明专利44.4万件,增长速度高达39%。
2.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和优势创新主体。从学科上看,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技术5个领域论文的被引次数,排在世界第1位;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学、地学、数学、微生物学等10个领域论文的被引次数,排在世界第2位。从创新主体上看,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的国际论文的被引次数均超过110万次,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也都超过95万次;中国科学院有三个研究所国际论文被引次数超过20万次,有7个研究院所(中心)的国际论文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医疗机构国际论文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的有4家;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超过4000件的有3家公司,超过2000件不到4000件的企业有7家;华为公司是全球PCT专利申请量最多的企业,中国还有另外12家企业进入PCT申请量全球前50。这些优势学科和优势创新主体将是中国重大创新的源发地,必将引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中国是世界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区域。在新冠疫情蔓延、乌克兰危机、世界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中国仍然保持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强劲势头。中国专利申请活跃,国内专利授权大幅度增长,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达31.3%;中国获得的美国专利增长幅度较大。在很多国家三方专利负增长或缓慢增长的情况下,中国三方专利增长稳健(图1),充分显示了中国科技创新活动的韧性。
图1 部分国家(地区)三方专利情况
二、中国科技产出的缺口和不利因素
科研院所的科技产出不足。除了中国科学院外,科研院所的论文和专利产出都不突出。特别是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产出较少,说明研发服务机构数量不够、能力不强,这将制约产业链的跃升。中国科学院地方研究所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这个缺口,但不能起到完全弥补缺口的作用。
领军型企业数量不足。我国企业专利产出能力增强,截至2022年底,我国国内企业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6.8万件,同比增长28.7%,占国内总量的73.1%。但领军型企业数量不多,成长不快。截至2021年的三年间,专利产出前十名企业虽有名次的微小变动,但始终是这十名企业,没有新的企业进入。在2021年一些国际创新评价中,中国企业特别是基础企业(独立企业法人而非企业集团)进入世界前二十的也较少,而且进入的企业一般比较稳定,少有新进入的企业。这反映中国企业的成长性欠佳,培养大批创新型企业非常急迫。
科技产出的质量与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高被引论文与开创性、颠覆性成果重合度不高;高被引论文数量不到美国的2/3,国际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世界排名处于第16位,平均被引次数刚过14次,而10个高被引国家均超过20次。国际一流大学的研发经费、论文产出有的不如中国的一流大学多,但其拥有的世界级科技成果和重大专利,却大大高于中国的一流大学。中国高质量专利数量处于世界第二梯队前列,但与第一方阵的美国、日本相比存在较大差距;PCT专利虽然总量较多,但其中存在一些泡沫,主要是有的申请人注册了国际专利,但实际上并未向多个国家申请。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占GDP比重仅为美国的一半,也低于欧盟近5个百分点。
还有一个不利因素,就是由于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和全球不确定难预料因素的增加,中国论文产出的国际合作率有所下降,这可能会影响到论文产出的质量。2021年中国国际合作论文篇数也有一定增加,但论文国际合作率有所下降,特别是与重点国家双边合作论文数量有所下降。2019年、2020年我国国际论文国际合作率保持在26.2%,尚未达到30%;但到2021年却下降为24.4%,下降了1.8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国家治理》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