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会员注册
*
*
*
我已阅读并同意账号使用协议
忘记密码
*
*
*
*
信息提醒

确 定
信息提醒

确 定 取 消
立言动态

北京、上海科技创新长板短板比较

   

——基于《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的分析



科技部有关机构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以下简称《创新评价2024》)披露,北京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89.45%,比上年提高了0.13个百分点,比上海高出0.25个百分点。

从历年《创新评价》看,北京和上海多次轮坐第一把交椅,北京在前些年的评价中多排在全国第2位,今年则以微弱的“点数”超过上海(参见表1)。

QQ_1742808271037.png

关于北京和上海科技创新“哪家强”的话题一直是众说纷纭,其实两地的创新类型与其他地区相比虽差异较大,但这两个地区却极为相似,优势相似,劣势也相似。但无可争议的是,两地都是国内当之无愧的、数一数二的科技创新中心。两地的科技创新凭的不是规模大数量多,而是发展质量,具备创新体系完整,基础研究扎实,创新底蕴深厚,创新成果辐射面广,参与国际交流能力强的重要特征。那些以吸收、模仿、转化技术为主体的地区难以望其项背。

北京和上海虽优势相近,但从发展的消长变化分析,也能看出两地各自的特点。

从《创新评价2024》看,在五个一级指标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与上海均已达到标准值,但其下设的6个三级指标中,北京有5个指标高于上海;科技创新环境指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保持在全国第1位,分别高出上海5.28个百分点和4.6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科技活动保持高水平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是北京超越上海的主要原因(参见表2)。

QQ_1742808300713.png

一、科技活动产出北京强

北京的科技活动产出水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全国最强。万人科技论文数、万人有效注册商标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等5个指标均保持在全国第1位,上海有4个指标排在第2位,1个指标排在第3位(参见表3)。

QQ_1742808316743.png

二、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产业发展一直是北京的短板,近年来通过引入其他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得到补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指数高于上海2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高于上海6位。从三级指标看,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营业收入比重高于上海6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国首位,高于上海1位,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上海4位,高技术产业利润率高于上海10位(参见表4)。

QQ_1742808333439.png

三、北京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北京的科技创新环境一直不错,且近年来继续优化,在2020—2022评价中,排在全国第2位,自2023评价上升至全国第1位并保持至今,且与上海的优势不断扩大。上海在2020—2024评价中,有4年排在全国第3位,在2022评价中排在全国第4位(参见表5)。

QQ_1742808349849.png

从创新人力资源看,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十万人博士毕业生数、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十万人创新中介从业人员数均排在全国首位,上海的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下降至第10位。

从科研物质条件看,每名R&D人员仪器和设备支出上升至第1位,上海下降至第7位,比上年下降了5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占比重上升至第2位,高于上海4位。

从科技意识看,十万人累计孵化企业数、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数和万人吸纳技术成交额均保持在全国第1位,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重高于上海7位(参见表6)。

QQ_1742808370823.png

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上海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指数保持全国第一,劳动生产率、装备制造业区熵、电子商务销售额与GDP比值上升至全国第一,综合能耗产出率、万人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全国第二(参见表7)。

QQ_1742808387841.png

五、企业创新是上海短板中的“长板”

北京和上海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高度集聚的城市,相对而言企业创新较为薄弱。

从企业创新人力投入强度看,北京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排在全国30—31位,上海排在21位。

从企业创新财力投入强度看,北京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排在第13位,上海排在第8位,比上年下降1位。

从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状况看,北京同样不理想,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下降至第29位,比上年下降8位,上海排在第8位(参见表8、表9)。

QQ_1742866760794.png

QQ_1742866784718.png

可见,企业创新虽同样是北京和上海的短板,但两地比较却是上海的“长板”了。众所周知,企业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两地还应持续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对企业的支持措施和政策,持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同时还要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加大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快和完善两地的国际创新中心建设。

(资料来源:本站)

发表评论(已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
欢迎您>匿名用户

京ICP备05079499号
版权所有:北京立言创新科技咨询中心
CopyRight 2002年1月 All Rights Reserved